close
日前,教育部長杜正勝欲出訪巴拉圭,媒體報導重點皆在於杜正勝此行將耗費多少公帑,卻忽略了杜正勝即將代表台灣與巴拉圭簽署體育協定,計畫送十歲以下的學童至巴拉圭「學踢足球」,完全暴露出台灣在體育方面的畸形發展。

此一政策之尹始,乃是
2002年台灣花費鉅資邀請甫參加第17屆世界杯足球賽的賽內加爾國家隊來台示範如何穿涼鞋踢球後,陳水扁總統宣稱該年為台灣足球年,並提出計畫送十歲以下學童出國學踢足球的構想,期望他們學成歸國後可以「為國爭光」。

運動,尤其是團體性的運動,決不是菁英式的培訓就可以成功,畢竟在數年的培養過程裡,天分優劣、訓練方式與運動傷害都足以嚴重影響一個選手未來的成就,要全面提升某項運動的實力,唯有擴大參與的人數,經由層級不斷地競爭、淘汰,才會培養出最優秀的選手,所以縱使中國地大物博,但是因為棒球參與人口少,所以在沒有良好的競爭與淘汰機制下,中國的棒球隊怎麼看就是這些熟面孔,出了國門只有被台灣耍著玩的份。會說送
20個學生至國外踢球,期望這些人在數年後可以為台灣踢出好成績,顯示陳水扁在運動方面完全是個外行。

更深一層牽涉者,即是台灣對於體育的畸形發展。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關係而遭國際社會孤立,在政治、外交頻頻受挫的情況下,「運動」成了宣揚國威的最好方式,而這些運動選手則需荒廢學業,接受日以繼夜的訓練。美國大學生學業成績及格為
GPA2.0,而NCAA選手亦須達1.8,否則該球員將禁止參與比賽以及訓練,違者全隊禁賽,而如果學校對球員的成績放水被NCAA查獲者,最嚴重亦可處分全隊禁賽。此外,NCAA在訓練時間上亦有嚴格規定,以確保這些學生運動員的本業是在唸書,而非如職業球員般的練球。縱然如此,台灣的菁英球隊碰上這些訓練時間遠少於台灣的學生運動員,仍然通常只有被打到丟盔棄甲的份。

教育部認為把兩間體院合併,就希望選手可以更有效率地為國爭光,但美國素負盛名的「長春藤聯盟」,
11間學校皆是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名校,但極少人知道長春藤聯盟其實是一個「運動聯盟」,光哈佛與耶魯兩間學校,百餘年來即培養出超過400名奧運選手,並且奪下超過150面獎牌,難道美國人天生便比台灣人優秀,使得他們可以在兼顧學業下,仍然有卓越的運動表現?

假使這些被送出國的學童在十年後都成了頂尖的運動選手,可以讓台灣在世界盃一路從會外賽踢進
32強,並且奪下台灣史上第一座冠軍,然後呢?每個人應當被視為一個個體來尊重,台灣有沒有想過這些學童的未來?還是給他們國光獎金,然後打發他們回家種田?

縱使台灣設立了體育學院,並且在日前又將其合併為體育大學,但是台灣對體育的畸形態度,在
21世紀的今天,較之被禁止用「中華民國」參與國際賽事的當年,毫無根本的改變。

(本文原載2008年2月5日聯合報民意論壇,該文經編輯稍作修改,此為原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